Title

《中国美术报》“学术月刊”2021年选题

2021年03月23日

点击订阅

《中国美术报》创刊伊始就开辟了“学术月刊”,版面规模是8个版,每月刊发一期,具有基础性、前沿性、学理性等特点。“学术月刊”曾刊发了一些受到业内好评的文章,为了进一步提升“学术月刊”的学术影响力,2021年计划推出以下选题,邀请广大学术研究者参与讨论。

 

1、黄河品格在当代的艺术呈现

“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新中国成立以来,很多艺术家以黄河为表现主题,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在民族复兴处于重要历史时期的今天,艺术家为了表现黄河的历史感、厚重感、现实感和成就感,在前人的基础上,力求将新的艺术语汇与时代精神结合,创作出主题鲜明、气象阔大的艺术佳作。本刊将对黄河品格在当代的艺术呈现相关问题展开学术探讨。

 

2、新文科态势下的艺术史研究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基于中国立场对艺术史研究及学科建构问题进行探讨极为重要。尤其在当下推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艺术史研究及其学科建设的改革新路径何在?即注重“文科”的塔基性。奠定艺术史学的稳固塔基,再渐次进入多学科、多领域进行协同性与融通性的跨界域研究,明确新文科是对传统文科的提升,是试图打破界域壁垒和学科障碍,以广博的学术视角、开阔的问题意识和深厚的学术积累为基础,将艺术史及艺术史学研究推进到更为契合当代学术需求的层面来探讨问题,重塑新文科态势下的艺术史研究的价值观念和思维体系,更好地回应与阐释艺术史与整个人文社会学科之间的逻辑发展关系。

 

3、艺术设计的交叉发展与推进

2011年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之后,进一步明确作为旗下的一级学科——设计学,可授予艺术学和工学学位,这标志着设计学成为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互补共进的交叉学科,为设计学研究与学科建设明晰了更多的自主性、更强大的发展空间。然而,设计学科也面临着新挑战。如今,设计学科的内涵极具复合结构,多层次、综合性及广域性特点显著,尤其是从授予艺术学、工学学位视角来看,带有较为强烈的分科属性。如何针对设计学科原本应有的艺术属性(人文特性),抑或是其内涵具有的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规律性问题进行思考,使其学科的本质表现出真正为人类生活而创造的特殊产品,特别是在艺术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能够彰显出被普遍认可的“艺术”特性的合理解读。为此,提出艺术设计的交叉发展与推进,不能抛弃艺术主题,完全附和技术化与功能化,以有利于设计学科的健康发展。

 

4、新时代语境下的主题性美术创作

新时代以来,中国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表征是在主题性美术创作和现实题材美术创作上聚焦聚力,许多有创作经验的艺术名家自觉承担创作任务,创作出一大批反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重大历史主题作品和表现新时代中国建设发展的现实题材作品,绘就了壮阔而丰富的时代画卷。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需要用什么样的造型语言来讲述时代?新时代的语境与以往有什么不同?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期待在哪里?本刊拟对此做深入讨论。

 

5、绘画博士培养的理论探讨

绘画博士的培养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众所周知,绘画的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而绘画博士并不仅仅是具体技法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绘画美学思想与艺术精神进行培养和塑造。最近网络上流传一个视频,是靳尚谊在参观一个绘画教室时说:画家本科毕业就可以了,不需要培养绘画博士。靳尚谊的话有一定道理,是在一定语境下的一种态度。刘国辉也曾针对国画的精神和笔墨问题提出:“中国画应该是重神而不重于型,不管是重笔墨还是重明暗,用水墨还是用水彩抑或是油彩,只要这张画反映的是中国人的精神,它就是中国画。”精神与笔墨、理论与技法,始终相互影响,而绘画创作与博士培养之间究竟有没有冲突?画家读博对其创作有何影响?这个问题关乎画家的培养以及绘画高等教育的各方面,本刊拟对这一选题继续探讨。

 

6、新时代下的美育问题研究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202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要把学校美育工作纳入督导评估和考核体系。美育关乎整个社会和国民的素质,并且在培养高端艺术人才、提升全民审美素养、塑造青年一代美好心灵、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刊拟对这话题继续深入探讨。

 

7、高校学术评价去“五唯”的机制建设

“要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2020年10月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要求切实破除“五唯”顽瘴痼疾。“五唯”是我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开展学术评价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在中国科研评价体制中已经根深蒂固。“五唯”导致的工具理性主义倾向,把学者的科学探索和专业实践变得简单化、标准化和商品化,对学术的追求被异化为对评价标准的追求,严重破坏了学术生态。那么,在去“五唯”后,我国高校艺术学科的学术评价将何去何从,以及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完善和提升我国高校学术研究与评价体系,本刊拟对此进行讨论。

 

联系人:李振伟

联系电话:010-68469146,18813116846

投稿邮箱:1305379709@qq.com

 

注:

文章题目自拟,来稿以3000—5000字为宜,免摘要、关键词和注释(必要注释可加在文内);配图大小2M左右,图注格式为:作者 名称 材质 尺寸(纵cm×横cm)年代 藏地。您有什么好的建议,也敬请告知。

— END —

Title
提示
图书馆已开通选题宝平台使用权限,欢迎使用各项功能。
提示
暂未绑定手机号,现在去绑定手机号
好的
Title
针对“”的选题方向

地区选题方向

2024

2023

2022

2021

我要纠错
提交

Logo
提示
*该功能为SVIP专属权益,如需查看,请点击开通SVIP
开通SVIP

请使用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后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