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社科联、乡村振兴与新农教育研究中心2021年度课题申报通知
2021年04月15日
点击订阅
截止日期:2021/06/15 23:59
根据《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试行)》有关规定,泸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乡村振兴与新农教育研究中心联合开展2021年度乡村振兴与新农教育专项课题申报工作,经审定同意,现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乡村振兴与新农教育研究中心2021年度课题立项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立足国家及地方乡村振兴战略,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发挥重点研究基地的引导作用,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理论创新与实证研究,推动社会科学为新时代泸州“三农”问题服务,为市委市政府决策咨询服务。
二、研究方向
申报者应围绕本研究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即新农教育研究、乡村治理研究和乡村文化研究,参考“泸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乡村振兴与新农教育研究中心2021年度课题申报指南”(见附件1)进行选题。
三、申报要求
1.凡市内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人员均可申报。
2.本年度课题类别分为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申报重点课题的负责人原则上需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或硕士学位或主持完成过市厅级及以上社科研究项目。
3.本次申报工作截至2021年6月15日,申报者将申报材料电子档(课题申报书及课题涉及论证活页,见附件2、3)打包发送至中心邮箱,以“姓名+单位+联系方式+2021年”注明邮件标题;课题获批立项后,负责人将学校审核、签字、盖章的纸质课题申报书(一式两份)快递至本中心;获批立项的负责人加入QQ群777891189,以便工作交流。
四、结题要求
1.课题研究期限原则上为1~2年(以获批立项时间为开端);确有必要延期的,按程序向中心申请报批,原则上只能延期一次,时限不超过一年;逾期未结题者,将进行撤项处理,两年内不得申报该中心课题。
2.重点课题结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之一:(1)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篇,或在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篇;(2)公开出版10万字以上的专著(含文献整理)1部;(3)在省级主要媒体发表文章1篇。
3.一般课题结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之一:(1)在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篇;(2)在市级主要媒体发表文章1篇;(3)提交1万字以上的研究报告1份。
4.研究成果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免于结项评审,直接认定结项:(1)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收录或转载;(2)被国家、省规划办作为重要成果采纳;(3)被市委市政府领导肯定性批示的,或市级党政部门采纳的;(4)发表SSCI、CSSCI论文的。
5.课题所有研究成果均应注明“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乡村振兴与新农教育研究中心资助”字样,并标注课题名称和编号,否则不予资助。
五、联系方式
中心办公地址:泸州市合江县荔城大道500号四川三河职业学院
邮政编码:646200
中心电子邮箱:1062190597@qq.com
联系人:刘洋 联系电话:13670210501
附件:
1.泸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乡村振兴与新农教育研究中心2021年度课题申报指南
2.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乡村振兴与新农教育研究中心课题申报书
3.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乡村振兴与新农教育研究中心课题设计论证
泸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乡村振兴与新农教育研究中心
2021年4月14日
附件1
泸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乡村振兴与新农教育研究中心2021年度课题申报指南
(申请者据此可设计具体的研究题目)
1.泸州农业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研究
2.乡村振兴背景下高素质农民培育新模式研究
3.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农技推广创新研究
4.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提升发展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5.泸州大学生、退役军人等返乡创业研究
6.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小农户发展问题研究
7.发展泸州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问题研究
8.以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推进泸州乡村振兴问题研究
9.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泸州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研究
10.泸州农村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机制研究
11.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农村社区工作方法研究
12.泸州“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研究
13.德孝文化融入乡村治理及其路径研究
14.充分发挥泸州“新乡贤”作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15.提升泸州市域古镇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
16.泸州市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17.促进泸州市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18.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研究
19.泸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和退出有关问题研究
20.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发展的泸州实践研究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