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合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申报通知
2022年01月26日
点击订阅
截止日期:2022/03/15 23:59
各有关单位:
现将合肥市2022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申报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2022年度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下称市社科规划项目)申报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和重大决策部署,以新时代合肥高质量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注重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综合研究,着力用当代马克思主义凝聚思想共识、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为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服务,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兴盛服务。
2.本年度市社科规划项目分基础研究、应用对策研究、青年项目研究三类。基础研究为后期资助项目(重点项目),研究人需提交符合条件的已完成的书稿,经评审立项后每个项目资助不超过5万元经费用于公开出版等;应用对策研究(一般项目)必须以论文或研究报告形式结题,按照发布的《课题指南》为申报范围,不允许更改题目,经评审立项后每个项目资助经费2万元(其中1万元需经结项评审达到“良好”以上等次后拨付);青年项目研究申报对象为30周岁以下青年或大专以上院校在校学生,可自由申报研究方向和选题;以非资助形式立项的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结项评审优秀者可获得每个项目一定数额后期资助。
项目研究时间约6个月,具体结项时间另行通知。
3.经结项评审,成果突出的,按照《合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将给予一定额外激励。
4.申请市社科规划项目的负责人同期只能限报1个项目,同时不能作为课题组成员参加其他项目申报。应用对策研究应积极吸纳与课题相关的合肥市党政部门工作人员参与研究,以增强对策效用。每个课题组的参加人员一般不超过6人。
5.曾参加过合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立项,未能按期完成又未申请延期,或被中止、撤项、结项评审不合格的,取消负责人三年内的申报资格。
6.经评审予以立项的项目负责人须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签订责任书,明确双方权利义务。项目立项严格按照有关程序进行,立项评审中项目申报数量不足最低评审条件时,相似或相近项目合并评审。
7.申报自即日起至2022年3月15日止,逾期不予受理。申报书电子版传至市社科规划办邮箱hfzxsk@126.com,纸质版一式3份(A3纸打印,中缝装订)送至合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基础研究还需提供已完成的纸质版书稿3份。为方便联系,请申报人加入市社科规划办QQ群(群号:226411003)。
8.项目申报书须加盖主管单位公章,原则上不接受个人申报。课题指南、项目申报书等可在合肥市委宣传部网站(http://www.hfswxcb.cn/)下载。
9.各主管单位须对申报书严格把关、认真审核。
联系人:张本三、储曼娅
地 址:合肥市政务中心A座中共合肥市委宣传部2311室
联系电话:0551-6353753
附件:1.2022年市社科规划课题指南
合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2022年1月25日
附件1
2022年市社科规划课题指南
序号 |
选题 |
备注 |
基础研究(专著) |
||
学者可凭借已成熟的书稿自主申报基础研究资助项目,选题应以合肥地区历史文化类研究为主,择优立项,立项后予以资助不超过5万元出版费用。 |
||
应用对策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 |
||
科技创新专题 |
||
1 |
合肥市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名城研究(可选经验、路径两个方向分列) |
|
2 |
合肥市发挥国家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集群作用当好战略科技力量“国家队”研究(可选经验、路径两个方向分列) |
|
3 |
合肥市强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力争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创新要素聚集地、成果交易和转化地路径研究(可选方向分列) |
|
4 |
合肥市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体系建设路径研究 |
|
5 |
合肥市优化科技创新生态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的路径研究 |
|
6 |
合肥市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区域性科创金融中心的路径研究 |
|
7 |
合肥市携手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路径研究 |
|
8 |
合肥市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深化“养人之城”建设研究(可选经验、路径两个方向分列) |
|
9 |
合肥市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实施路径研究 |
|
10 |
合肥市财政支持新型研发机构成效及问题研究 |
|
11 |
合肥市加强科学普及增强市民科学素养对策研究 |
|
经济建设专题 |
||
12 |
合肥市加快打造新兴产业集聚的产业名城研究(可选经验、路径两个方向分列) |
|
13 |
合肥市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推动产业更高质量协调发展研究(可选经验、路径两个方向分列) |
|
14 |
合肥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对策研究 |
|
15 |
合肥市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
|
16 |
合肥市争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路径研究 |
|
17 |
合肥市加快数字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研究(可选经验、路径两个方向分列) |
|
18 |
合肥大力发展战新产业未来产业的研究(可选经验、路径两个方向分列) |
|
19 |
合肥市开展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企业对策研究 |
|
20 |
合肥完善新兴产业“双招双引”机制路径研究 |
|
21 |
合肥市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争创国家中心城市路径研究 |
|
22 |
合肥市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活力之城路径研究 |
|
23 |
合肥市加快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发展路径研究 |
|
24 |
合肥市建强现代服务业体系、争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路径研究 |
|
25 |
合肥市打造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江淮联运中心加速融入世界级机场群港口群路径研究 |
|
26 |
合肥加快打造高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路径研究 |
|
27 |
合肥市加快发展会展经济的路径研究 |
|
28 |
推进合肥都市圈提质升级路径研究 |
|
29 |
合肥市都市圈打造长三角和中部地区协调联动关键枢纽研究 |
|
30 |
合肥市推进“亩均论英雄”建立全要生产率评价机制对策研究 |
|
文化建设专题 |
||
31 |
让“科里科气”成为合肥最鲜明的城市气质研究(可选经验、路径两个方向分列) |
|
32 |
合肥市加快开创文化事业和产业繁荣兴盛的文化之城路径研究(可选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两个方向分列) |
|
33 |
合肥市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型文化强市路径研究 |
|
34 |
合肥市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文创产业中心路径研究 |
|
35 |
合肥市建设环巢湖旅游休闲圈、南淝河和江淮运河旅游走廊“一圈两廊”路径研究(可选方向分列) |
|
36 |
合肥市加强文艺精品创作壮大“高原”勇攀“高峰”对策研究 |
|
37 |
合肥市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文明城市路径研究 |
|
38 |
合肥市加强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对策研究 |
|
39 |
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连接点合肥路径研究 |
|
40 |
合肥市红色资源红色文化成果转化与利用研究 |
|
41 |
合肥市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营管理风险处置机制研究 |
|
42 |
合肥市乡村意识形态治理的对策研究 |
|
43 |
合肥市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对策研究 |
|
44 |
合肥市创新理论宣传宣讲推进理论大众化对策研究 |
|
45 |
合肥市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对策研究 |
|
乡村振兴和生态建设专题 |
||
46 |
合肥市加快打造城湖共生、宜居宜业的巢湖名城研究(可选经验、路径两个方向分列) |
|
47 |
合肥市推进“双碳”目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路径研究 |
|
48 |
合肥市纵深推进巢湖综合治理研究(可选经验、路径两个方向分列) |
|
49 |
合肥以工业化、信息化思维推进农业现代化路径研究 |
|
50 |
合肥市加快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建设路径研究 |
|
51 |
合肥推进乡村旅游康养产业示范研究 |
|
52 |
进城落户农村村民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路径研究 |
|
53 |
合肥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路径研究 |
|
城市建设和社会建设专题 |
||
54 |
合肥市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幸福之城研究(可选经验、路径两个方向分列) |
|
55 |
合肥市加快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的示范之城研究(可选经验、路径两个方向分列) |
|
56 |
合肥市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数字中国”先进城市对策研究 |
|
57 |
合肥市实施“3721”城市建设行动对策研究 |
|
58 |
合肥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升城市建设质量路径研究 |
|
59 |
合肥市城市建设法治保障、乡村法治保障研究(可选方向分列) |
|
60 |
合肥市推进新的生育政策落地见效对策研究 |
|
61 |
合肥市推动医疗、教育、文旅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共享研究(可选方向、分经验路径研究) |
|
62 |
合肥市健全多层次就业、养老服务、住房体系对策研究(可选方向、分经验路径研究) |
|
63 |
合肥市提升国际国内竞技体育水平路径研究 |
|
64 |
合肥市壮大体育产业对策研究 |
|
65 |
合肥市推进全民健身对策研究 |
|
66 |
“双减”背景下合肥市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路径研究 |
|
67 |
合肥市推进普惠性托育服务研究 |
|
68 |
合肥市住宅小区物业服务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
|
69 |
合肥市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路径研究 |
|
青年项目研究 |
||
申报对象为30周岁(1991年12月以后出生)以下青年或大专以上院校在校学生,不设具体研究选题,申报书课题分类应注明“青年项目”字样,在校大学生申报的,原则上项目成员中应有一名老师进行指导。 |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