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社科文献出版社—《牛津金融社会学手册》| 新书讯

2019年07月11日

点击订阅

在当代社会,金融制度与活动已经成为政治、经济与社会诸多方面的重要组织机制。《牛津金融社会学手册》汇集了社会学优秀学者关于这一领域中不同专题的文献综述,提供了社会学的独到分析视角,对于读者了解和把握这一领域中的研究成果和前沿课题大有裨益。

——周雪光  斯坦福大学社会学教授

 

随着以移动支付为代表的金融科技的发展,金融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牛津金融社会学手册》收录了金融社会学领域的重要论文,展示了国际学术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进展。本书的翻译将为国内学术界提供参考,也为我国金融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有意义的启发和借鉴。  

 ——廖理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常务副院长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对社会发展乃至对家庭及个人生活都会产生深刻和深远的影响。金融与社会的相关性越重要,相互影响力就越大,社会进步就会越明显。学术界对金融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关注,特别是以社会学方法论来观察和思考金融问题以及金融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实际上已经逐步催生了金融社会学这一交叉学科。金融社会学的视角有助于厘清金融与社会之间的本质区别及相互关联,也有助于寻找社会进步的路径。

—— 管金生  上海九颂山河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牛津金融社会学手册》发现金融发展与社会公平之间的有机联系,定义可靠和正义的金融,理解金融如何服务实体经济和实现和谐社会,值得推荐。  

—— 邵宇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牛津金融社会学手册

〔奥地利〕卡瑞恩•克诺尔•塞蒂娜 

〔英〕 亚力克斯•普瑞达  主编

艾云  罗龙秋  向静林  译

2019年8月出版/定价:198元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丨群学

ISBN 978-7-5201-4895-5    

 

 

内容介绍

近年来,人们关于金融制度与组织、金融市场的运作等传统经济学学科研究范畴之外的研究议题的兴趣激增,而且21世纪初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更加速了这一变化趋势。《牛津金融社会学手册》共有29章,具体由来自欧洲、北美和亚洲的知名学者所撰写,内容包括金融在当今全球化世界中的角色和作用及其自身的历史演化等。

具体而言,该手册的研究议题涵盖了全球现代金融制度与组织、参与金融交易和提供技术支持的各类行动者、抵押贷款市场、评级机构及金融经济学的作用;它特别关注金融危机问题,并安排了具体章节予以详细讨论;它还关注一般金融的其他替代形式。该手册将成为当代从事金融和经济社会学研究的学者、研究人员和学生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对从广义的社会学研究视角关照上述议题的学者们而言,该手册还将成为其国际学术共同体发展壮大的重要参照点。

作者简介

卡瑞恩•克诺尔•塞蒂娜(Karin Knorr Cetina),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和人类学George Wells Beadle Distinguished Service讲席教授,也是康斯坦茨大学镜像媒体研究项目负责人。即将出版著作《特立独行的市场:作为虚拟社会的金融市场》;出版著作《知识文化:科学如何创造知识》(2003,第三版);与亚力克斯•普瑞达合作编辑出版《金融市场的社会学》(2005);与乌尔斯•布吕格尔合著论文《全球微观结构:金融市场的虚拟社会》于2002年发表于《美国社会学期刊》。

亚力克斯•普瑞达(Alex Preda),伦敦国王学院管理系会计、责任和财务管理专业教授;著有《框架金融:市场与现代资本主义的边界》(2009)和《信息、知识与经济生活:市场社会学导论》(2009)。他正在撰写关于电子金融市场的民族志研究,当下的研究兴趣是沟通与决策、人的价值评估与社会竞争。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金融制度与金融治理

第1章 全球金融及其制度空间

第2章 政治与金融市场

第3章 金融与机构投资者

第4章 作为新兴现象的商业集团和金融市场

第5章 中央银行和技术理性的胜利

 

第二部分 金融市场的运行

第6章 什么是金融市场?——作为微观制度的和后传统的社会形态

第7章 拍卖与金融

第8章 交易中的互动与决策

第9章 交易员和市场道德

第10章 套利中的实体社会学

第11章 透过他者视角的观察:场内和场外的不协调

 

第三部分 信息、知识和金融风险

第12章 市场效率:基于社会学的分析视角

第13章 金融分析师

第14章 评级机构

第15章 会计和金融

 

第四部分 金融危机

第16章 国际货币制度与国内政治经济: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

第17章 漫长的奇异之旅:1968~2010年的国家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 

第18章 致命的抵押权:抵押贷款的时间和空间

第19章 作为象征和仪式的金融危机

第20章 金融欺诈的社会学

 

第五部分 丰富多彩的金融市场

第21章 金融的非统一性:对西方金融的替代性实践

第22章 伊斯兰银行业和金融业:替代性选择或是表象?

第23章金融地理:中国的国家-企业集群

第24章 艺术品的金融化

 

第六部分 金融的历史社会学研究

第25章 历史社会学视角下的现代金融

第26章 性别与金融

第27章 信心在金融中的作用

第28章 现代经济学思想中的金融学

第29章 金融自动化:过去、现在和未来

 

中文版序言

 

文丨刘世定

受“剩余策略”(即避开经济学的研究领域)的影响,美国社会学者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很少对金融领域的变化以及该领域与其他社会生活领域的关系投入研究注意力,而这种策略对社会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近二十年来,这种状况有所改变,特别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发生以后,社会学介入金融领域的研究获得了新的动力。《牛津金融社会学手册》的出版,反映了这一变化,甚至可以看作社会学将成规模地介入金融研究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中国社会学自1979年恢复以来,在费孝通等老一辈社会学家引领下,以中国的现实发展问题为导向,并没有循着“剩余策略”的路径发展。伴随中国的经济、社会的变迁和发展,社会学很自然地将社会经济生活包含在其研究视野之内,一些经验研究也自然地关注了金融在经济制度变迁中的作用和特有机制。进入21世纪以后,一些社会学者对金融与社会的关系给予了更高的关注。他们意识到,不仅在当代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中金融的影响随之扩展,成为改变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重要力量,而且从世界范围看,正经历着一场金融技术革命,这场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结合在一起,正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结构,值得社会学者给予高度关注。例如,在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2002年组织的第一届“金融、技术与社会”研讨会的通知中写道:

“从20世纪60年代起,首先在经济发达国家中出现了金融资产超过实物资产的现象,而这一变化又逐渐向更大的范围扩展。与此相联系的是社会财富分配和再分配的机制,乃至社会分化和整合机制发生了变化。在微观层面,这种变化和金融工具的日益多样化,金融组织的日益复杂化联系在一起。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金融运作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和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密切联系。金融和技术,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已经成为改变社会生活的两大杠杆。社会学有必要对这一变迁做出积极的反应。”

 

虽然中国社会学没有主动遵循“剩余策略”的发展路线,但是由于社会学已有知识的积累深受“剩余策略”的影响,因而中国社会学的教学和研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影响。由此观之,《牛津金融社会学手册》的中译本出版,不仅将有助于中国的金融社会学发展,而且有助于中国社会学体系的完善,使之与当今世界的社会格局更加匹配。

 

借为《牛津金融社会学手册》中译本写序的机会,我想对金融社会学的研究谈几点想法。

 

1、在考察“金融与社会”的时候,不少社会学者习惯性地将“社会”限定在金融之外,而忽视金融本身就是重要的社会现象。甚至认为金融是侵蚀社会的力量。这多少还是受到“剩余策略”的影响。这种思维框架特别不利于社会学者去理解当今金融技术革命的一个重要方面,即金融工具的多样化。事实上,所有的金融工具,不论是货币还是债券,或是各种金融衍生品,都是社会合约。问题是,不同金融工具作为社会合约的形成机制是不同的,其获得社会认可的程度和范围等状态是不同的,它们所依托的制度基础是有所不同的,当它们形成一个复杂的合约体系时在不同环节上蕴含的风险及风险扩散和收敛机制也是不同的。许多社会摩擦和问题的产生与这种差异有关。这些都有待于社会学的深入研究。有志于研究金融社会学的人,不应将对各种金融工具的了解视为与社会学研究无关的纯金融技术问题,而应该将迈过这一“技术”门槛视为天经地义。

 

2、当代的金融技术革命正和信息技术革命相遇。两个技术革命的相遇,带来了一些列后果。货币形态、支付方式、金融组织结构及功能等方面已经并在继续发生变化。擅长进行真实世界研究的社会学自然不能放弃对这些新的变化的研究。同时,社会学者不应只当这些新变化的描述者、资料的采集者,而且要利用变化带来的观察机会,去发展有时代特点的金融社会学基础理论,或有社会学要素加入的金融基础理论。事实上,中国的一些金融社会学研究已经走在这条研究路径上。

 

3、在金融社会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中,金融市场的自然秩序应该是主题之一。既然社会学者已经意识到“剩余策略”给社会学带来的不良影响,而这一策略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回避对市场秩序进行深入的研究,那么,社会学者也就不应把金融市场的自然秩序研究视为经济学的专域。我们注意到,挑战有效金融市场理论的行为金融,已经开始把某些社会学关注的因素,如风尚、时尚、从众等引入市场分析。但这些研究或明确或隐含地将这些社会学关注的因素看做是导致市场偏离有效状态的扰动、“噪音”。当然,研究者所指出的偏离、扰动、噪音是针对金融经济学中的有效金融市场模型而言的,而对有效市场模型的偏离未必是对现实有效性的偏离。我们知道,被挑战的有效市场模型有很强的理性预期假定,并将社会性的行为特征排除在外。社会学和心理学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证明,一定程度的社会性是人类行为的基本特征。由此来看,撇开社会性的行为特征建构的有效金融市场模型的非现实性是很高的。金融社会学研究若能在社会行为基础上探讨新的有效市场理论,将加深人们对金融市场自然秩序的理解。当然,这并不是说一切社会行为基础上的金融互动都将是有效金融市场的组成部分,而是强调,舍去了社会行为的有效市场理论肯定是不能接受的。

 

4、金融资产超过实物资产、以及金融资产增长速度超过实物资产增长速度是当代经济变迁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中国经济也步入了这一进程。伴随这一进程的一系列机制引致的社会分化、社会整合特征与以往有何差异,有何相同之处,需要金融社会学深入研究。这一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在中国是如何结合中国的条件扩展的,也需要金融社会学深入研究。在这方面的研究中,金融社会学很可能不仅是运用社会学已有的理论框架,而且有望推动社会学基础理论的发展。

 

5、中国的金融变迁,一方面来自中国经济体制从政府调拨制向市场经济制转变的推动,另一方面来自在开放条件下世界金融体系的影响。这两方面的结合,使中国的金融结构和金融机制形成了一些独有的特点。与其他国家的金融形态相比,在某些地方甚至形同质异。这些独特之处,在澄清的前提条件下,是可以放到不受国界限制的社会科学学术体中共享的。中国社会学者有责任对这些独特之处做出深入的研究。

 

6、金融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在企业、政府活动中发挥作用,而且在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中难以或缺。如何运用金融工具(包括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制度安排来改善民众福祉,是中国社会学者的关怀。不仅中国的社会学的教学和研究,而且中国社会工作的教学和研究,都有必要关注这个方面的问题。

 

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有的在这本《牛津金融社会学手册》中有所涉及,有的则没有。在此不避累赘之嫌,写成几点,供《手册》中译本读者参考。

— END —

Title
提示
图书馆已开通选题宝平台使用权限,欢迎使用各项功能。
提示
暂未绑定手机号,现在去绑定手机号
好的
Title
针对“”的选题方向

地区选题方向

2024

2023

2022

2021

我要纠错
提交

Logo
提示
*该功能为SVIP专属权益,如需查看,请点击开通SVIP
开通SVIP

请使用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后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