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之后:面向未来的可编程社会”学术研讨会暨吉林省传播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通知
2024年07月22日
点击订阅
截止日期:2024/08/31 23:59
在奔腾而至的数字化浪潮中,数字媒介崛起为“元媒介”,并以其特定的数字逻辑全方位重组着人类的文化形式与生活方式。可编程性作为数字媒介媒介性的核心,在引领媒介理论走向一种数字媒介本体论的同时,也为我们敞开了一个面向未来的可编程社会。“媒介之后”不惟有来自逐渐退潮的20世纪的消息,亦有元媒介为我们开启的面向未来之诸多新可能。“媒介之后”,人与技术的共生共创进一步凸显,“技术决定论”似乎也已变得不再不可接受,以此理解数字媒介,媒介也许不再是人体的具体延伸,因为媒介正从存在论意义上,通过对身体的内嵌、改造与控制,催生出“生命3.0”;不再是“媒介决定我们的境况”,因为经由现实的中介化建构,媒介就是我们的境况。
理解媒介之后的生成性社会,需要技术想象;媒介生态也因人工智能这个新的行动者的嵌入,迥异于大众传播社会;在元媒介基础之上的再媒介化,正加速地方再造;媒介基础设施化催生了全球范围的连接文化,昭示着“凡不可计算者皆不存在”的计算本体论;数据化生存建构的量化自我,使作为媒介的身体渐趋消隐虚化;短视频的崛起,不仅制造了“时间黑洞”,也让我们承受着不可遗忘之痛……结合中国数字媒介实践对上述问题展开探讨,正当其时。
据此,本次学术研讨会(2024)将主题确定为:
媒介之后:面向未来的可编程社会
本次学术研讨会由吉林省传播学会、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长春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长春工业大学科学研究处承办。吉林省传播学会联合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围绕“后媒介社会”议题,已连续举办两届学术会议,前两届主题分别为“社交媒体与后传播社会”“后传播社会·媒介与空间”,得到了国内外学术同仁的大力支持,也赢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现诚邀媒介、传播、文化、社会、技术等相关领域研究者围绕“媒介之后:面向未来的可编程社会”这一主题展开交流与对话,激荡思想,共议媒介与社会的未来可能性,为共创中国传播学的自主知识体系与理论体系做出贡献。
本次学术研讨会另设研究生(硕博)专场,欢迎国内新闻传播学相关专业研究生踊跃投稿,会议主办方筛选论文择优邀请参会。
现将有关事宜告知如下:
一、会议时间
2024年11月8日(星期五)报到,11月9(星期六)全天学术研讨,11月10日(星期日)离会。
二、会议地点
吉林省长春市,具体地点另行通知。
三、会议组织
主办单位
吉林省传播学会
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承办单位
长春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长春工业大学科学研究处
协办单位
吉林大学现代传播研究中心
吉林大学传播与社会治理研究所
吉林大学广告文化研究中心
长春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大数据舆情中心
长春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融媒体制作中心
学术支持
《新闻与传播研究》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国际新闻界》
《新闻大学》
《新闻界》
《华夏文化论坛》
四、会议议程
具体议程另行通知。
五、会议议题
1.技术想象与生成性社会
2.人工智能与媒介新生态
3.地方感知与再媒介化
4.媒介基础设施与连接文化
5.作为媒介的身体与数据化生存
6.不可遗忘之痛与视频化生存批判
7.时间地图与东北记忆
8.数智传播与青年文化
9.后媒介社会的媒介理论
10.其他相关议题。
六、参会须知
(一)以文参会,会议不收取会务费,参会人员交通、住宿费用自理,会议统一安排工作餐与茶歇。
(二)请参会人员于8月31日之前将参会回执电子版发送至邮箱:jlcbxh@163.com,邮件主题名为“作者姓名+论文题目”;研究生投稿请额外在邮件主题注明“媒介之后研究生专场”;收到参会回执之后,会议主办方将发出正式邀请函。
(三)请收到正式邀请函的参会人员将论文全文在10月25日之前将电子版发送至邮箱:jlcbxh@163.com,邮件主题和附件文件名均为“作者姓名+论文题目”;研究生投稿请额外在邮件主题与文件名注明“媒介之后研究生专场”。
(四)需提交尚未公开发表的原创论文,论文仅在会议现场作学术研讨之用。
(五)论文的体例格式、注释、参考文献等,请参照《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六)以上事宜最终解释权归吉林省传播学会所有。
七、会议联络
王 健:13504334959
邬晓莹:18686370997
张鹏霞:18843140608
蒋 蕾:13089139998
周大勇:18584359195
会议邮箱:jlcbxh@163.com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