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扩| 2025年《历史教学》(下半月刊)重点选题
2025年01月23日

点击订阅
基于中国国家发展阶段以及历史学科发展要求,本刊面对时代之问,关注现实问题,拟定了以下重点研究选题方向(包括但不限于),旨在深入探讨不同领域的历史特点、发展规律及相互之间的联系,为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一、区域国别史研究
1. 美国史研究
1) 身份与认同政治
2) 跨国视野下移民与族裔史
3) 农业史与社会转型
4) 宪政与司法史
5) 制度史与国家构建
6) 对外关系与战略史(包括文化输出与教育输出)
2. 日本史研究
1) 中日关系史
a.科技史与工业史
b.海洋对日本历史的塑造
c.区域与全球视野下的日本史
d.中日韩交往交流史
2) 世界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
a.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意义
b. 世界反法西斯盟国合作研究
3. 中希关系史研究
1) 希腊史研究
2)中世纪史与拜占庭史研究
3) 中希交流史研究
4. 中欧关系史研究
1) 英国史研究:英国现代化起源、进程和历史影响;英帝国史全球转向
2) 德国史研究:德国与欧洲近现代史上的时代转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关系史
3) 法国史研究:身份认同与移民问题;中法关系史;科学技术交流史
4) 意大利史研究:意大利的历史记忆构建;意大利在全球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5. 东南亚、南亚关系史研究
1) 全球视野下英、法、日、美在此地区的政策
2) 中国古代在此地区的影响与交流
二、中华文明特性研究
1.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特性研究
1) 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与一统性
2) 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与变革性探讨
3) 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及其独特性分析
2.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多维度研究
1) 政治制度视角探讨中华文明的特性
a.中华文明中的王权与皇权制度
b.中华文明中的官僚制度与地方治理特性
2) 社会经济角度探讨中华文明的特性
a.中华文明中的农耕文明与商业发展特性
b.中华文明中的土地制度与经济发展关系
3) 思想文化视角探讨中华文明的特性
a.中华文明中的儒家思想与道德伦理特性
b.中华文明包容与和平性研究
4) 科技成就角度探讨中华文明的特性
a.中华文明古代科技的领先性与创新性研究
b.中华文明科技发展的伦理观念
3、区域文明与中华文明特性研究
1) 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特性及其相互关系研究
2) 边疆地区文明与中华文明特性的融合与互鉴
三、文明互鉴视野下中国现代化和世界现代化研究
1.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明互鉴
1) 中国现代化与西方文明的互动
2) 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角色与影响
2. 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文明交流
1)不同文明对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与贡献
2)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全球传播的正反经验
3) 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探索与文明互鉴经验
3. 中国与世界现代化的比较研究
1)中西现代化模式的异同及其文化根源
2)文明互鉴视角下中国与世界现代化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3)中国现代化对世界现代化的启示与借鉴
4. 文明互鉴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现代化
1)全球化时代中国现代化的文明战略选择
2)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输出与文明互鉴
3)文明互鉴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影响
5. 社会变迁与文明互鉴
1)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与文明互鉴
2) 文明互鉴对中国社会治理模式的影响与创新
3) 中西社会变迁的比较与文明互鉴的启示
四、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
1. 中国与世界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
1)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2)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创新与实践
3)世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影响
2. 国际前沿史学评论
1)当代国际史学研究的新趋势与新方法
2)国际史学界对中国历史研究的评价与反思
3)全球史、新文化史等前沿理论的探讨与应用
3. 区域国别史学史
1)不同国家和地区史学发展的特点与影响
2)区域国别史学史的比较
3)特定地区史学传统的演变与创新
4. 中国古代史学史
1)中国古代史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2)古代史学家的史学理论与方法
3) 中国古代史学史料的搜集与整理
5. 学术史研究
1)史学研究范式的演变与影响
2)特定学术流派的兴起与衰落
3)学术史与思想史、文化史的交叉
6. 中国特色的历史编纂学理论与方法
1)中国传统历史编纂学的特点与优势
2)当代中国历史编纂学的理论创新与实践
3)历史编纂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7. 考古学对历史认知的塑造作用
1)考古发现与史学研究的互动关系
2)考古学在重构历史叙事中的作用
3)考古资料在历史编纂中的应用与挑战
8. 公众史学与史学普及
1)公众史学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2)史学普及的方式与效果评估
3)公众史学在文化传承与社会教育中的作用
9. 跨学科视角下的史学研究
1)史学与其他学科(如文学、哲学、社会学等)的交叉研究
2)跨学科方法在史学研究中的应用案例
3)跨学科研究对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影响与启示
五、古典学研究
1. 中国古典文献与西方古典文献的传抄、注释与诠释方法研究
2.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研究
3. 中国古典文明与古希腊文明的伦理思想对话
4. 中国古代艺术与西方古典艺术的交流
5. 中国古典文学史与西方古典文学史的研究
六、国家治理研究
1. 古代制度与现代治理智慧
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及其现代启示。
2. 政治文化与国家治理理念
传统思想流派对国家治理的深远影响。
3. 古代城市与市场的治理实践
古代城市规划与市场秩序维护的经验。
4. 近现代国家治理路径的变迁
从革命到建设,再到改革开放的治理路径。
5.当代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与创新。
6.地方治理的实践与模式探索
城乡基层治理的创新案例与经验总结。
7.全球治理视角下的中国角色
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贡献与策略。
8.文化传承与国家治理创新
传统文化在当代国家治理中的价值与应用。
9.社会治理与民生改善
民生问题的治理策略与社会公平正义。
七、医疗环境史研究
1. 全球视野下的医疗史比较研究
探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医疗体系的发展与演变。
2. 公共卫生事件的历史影响
分析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如疫情)对社会结构、公共卫生政策的影响。
3. 医疗技术进步与环境变迁
研究医疗技术进步如何影响自然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4. 医疗资源的分配与社会公平
探讨历史上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平等现象及其社会影响。
5. 医学伦理与环境伦理的交叉研究
分析医学实践中的伦理问题与环境伦理的相互关系。
6. 医疗与社会文化的互动
研究医疗实践如何反映并塑造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观念。
7. 环境与疾病的历史关联
考察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疾病模式的影响及历史应对策略。
八、海洋史研究
1. 海洋经济史:古代丝绸之路的贸易网络
研究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模式、商品流通及经济影响。
2. 海洋探索与地理大发现
分析历史上重要航海探险对地理认知、世界地图绘制的影响。
3. 海洋政治与战略史:海权理论的演变
探讨海权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对现代国家海洋战略的影响。
4. 海洋文化交流与融合:郑和下西洋的遗产
研究郑和下西洋对中外文化交流、宗教传播的作用与影响。
5. 海洋环境与生态变迁史
分析历史上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后果。
6. 近现代海洋强国崛起之路
考察近代以来主要海洋强国的崛起历程、海洋战略与政策。
7. 海洋法的发展与国际海洋秩序
研究海洋法的演变过程,及其对国际海洋秩序的影响与挑战。
8. 海洋灾害史与应对策略
总结历史上重大海洋灾害事件,分析其影响及当时社会的应对策略。
九、教育与科技史研究
1.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传承与演变
研究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对不同历史时期教育体系的影响。
2. 近代教育改革与现代化进程
探讨近代以来中国教育改革与现代化进程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成效。
3. 教育制度变迁与社会发展
分析教育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如何影响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
4. 中外教育交流的历史与影响
研究中外教育交流的历程,包括留学生教育、教育使节互访等,及其对各自教育体系的影响。
5.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发展战略
分析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教育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以及其对国家发展的贡献。
6.近代科技引进与本土化创新
研究近代中国从西方引进科技并实现本土化的过程与影响。
7.工业革命与全球科技格局的形成
分析工业革命如何塑造全球科技格局,以及对各国发展的影响。
8.科技与社会互动:信息技术的影响
探讨信息技术发展对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等方面的深远影响。
9.跨国科技转移与交流史
研究不同国家间科技的传播、引进、吸收与再创新的历史案例。
10.科技史的数字人文研究
利用数字技术与人文研究方法,探索科技史资料的新整理、分析途径。
十、教学研究
1. 高等教育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探讨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等能力。
2. 本科历史教学与高中教学的衔接问题
分析本科历史教学与高中教学在内容、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差异,提出有效衔接的策略。
3. 研究型学生培养模式在历史学科中的实践
研究如何在历史学科中培养研究型学生,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科研引导等方面的探索。
4. 历史学科作业设计的多样性与创新性
探讨如何设计多样化、创新性的历史学科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5. 数字化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与挑战
研究数字化技术(如虚拟现实、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案例、效果评估及面临的挑战。
— END —



提示
